1.中山大学第四次迁校

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作战,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由此引发了粤北、豫西、湘西等地院校的迁校潮。次年1月,日寇南北两面夹攻韶关,当地军政机关、院校紧急撤离。学校被一分为三,分散在粤东各县、粤北连县和粤西仁化。

图:中山大学第四次迁校分布图

2.中山大学设立三民主义研究室

粤北坪石办学时期,为弘扬三民主义学术、推广三民主义文化,中山大学着手筹设三民主义研究会。后因韶关沦陷,事遂中辍。1945年,教育部训令中山大学在研究院附设三民主义研究室,以建立三民主义学术体系,中山大学奉令积极筹备。三民主义研究室隶属研究院,下设研究、文献、推广三组。除研究工作外,该研究室还负责三民主义资料的收集、研究成果的出版工,以及校内外的三民主义研究运动的开展等工作。

020-005-0214-119001

图:1945年8月4日,《国立中山大学日报》关于中山大学筹设三民主义研究室的报道

3.复员广州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下旬,分散在粤东、粤北以及其他地区的师生员工,纷纷从各地返穗,陆续回到阔别七年之久的校园 ,于是年12月正式复课。

020-005-0214-116001

图:1945年8月13日,《国立中山大学日报》关于中山大学准备复员的报道

4.王星拱任中山大学校长

1945年9月,中山大学再次易长。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免去邹鲁的校长职务,任命王星拱接任,金曾澄亦被免去代理校长之职。王星拱,字抚五,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毕业于英国伦敦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国立广东大学筹备期间,曾被聘为筹备委员。

图1:国民政府关于中山大学易长的训令(《教育公报》1945年第17卷第9期)

吴骁,程斯辉著,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04,第1页

图2:王星拱

5.中山大学悼念迁校死难员生

1945年学校仓促迁校和复员广州期间,有不少师生员工遇难。1945年3月3日,坪石沦陷,工学院卫梓松教授因病及能走避,为保持民族气节,宁死不屈,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殉难。中大附中师生在前往仁化转移途中遭遇日军,3名师生不幸遇难。复员途中,理学院教授黄际遇在北江坐船返校时,不幸于清远坠水遇难。此外,潮汕籍师生员工乘坐的祥发、祯祥号轮船,在中途沉没,54名中大员生罹难。1945年12月15日上午,学校在文明路礼堂,举行抗战死难员生追悼会,沉痛悼念抗战期间死难员生。

图2:黄际遇

图3:卫梓松

6.陈焕镛抢救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标本

鉴于北平、南京沦陷后,两地植物研究机构所藏的大量标本遭受惨重损失。1938年1月,在陈焕镛的倡议下,将农学院收藏的15万个珍贵标本,4000余册中外图书文献及各种仪器设备等分批运往香港九龙保存。9月,陈焕镛出资建一幢三层洋房,作为香港办事处,将那些图书资料妥为保藏。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陈焕镛又历经艰难险阻、忍辱负重,从日寇手中把全部珍藏标本、图书、仪器设备完好地运回广州,与中山大学仍一直保持密切联系。1942年2月,蒋英在栗源堡重组农林植物研究所。抗战胜利后,中山大学在广州石牌原址复员,粤北的标本悉数运回广州,与陈焕镛抢运到广州的植物所标本合并,仍命名为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

图1: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在香港九龙设立了办事处,继续开展研究工作(1938—1942年)

图2:陈焕镛

c
TOP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