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崇清再代长中大并主持学校东迁归省
1940年4月,校长邹鲁因病迭请辞职,教育部准给假调治,并派许崇清代理校长职务,这是许崇清自1931年以后,第二次代理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职务。同年7月,教育部同意中山大学全部迁移粤北、湘南。中大原计划迁往南雄,后改迁坪石,沿途受到诸机构团体保护通行。
图1:《国立中山大学日报》关于许崇清代理校长职务的布告(1940年4月13日)
图2:许崇清
图3:离澂前许崇清作《告别澂江民众书》
图4:《关于已请滇黔桂湘粤各省政府予以保护运输车通行的函》(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2.设先修班接收失学高中毕业侨生
1939年教育部令中大设立先修班,1940年1月即行办理。该先修班办法与其他大学先修班略有不同,由侨务委员会保送,经教部审核后分发,予以大学预备训练。其学生成绩最优之百分之五十,得由教部准予免试分发各公私立大学一年级肄业。
图1:国立中山大学一九三九年度先修班情形(部分)(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图2:国立中山大学关于云南省教育厅分发侨委会保送之先修班学生准由该校审查给云南省教育厅的函(云南省档案馆藏)
3.土壤研究所开展澂江土壤、土地利用研究
中山大学农学院土壤研究所迁滇后,感于西南边境土壤情形,以前研究者尚少,特开展当地土壤调查,并期以次推及其余各重要农业县份或更及于西南半壁,希望对西南一般土壤情形能有所了解,于生产建设上,亦有所贡献。调查完成后,编辑出版《澂江之土壤》一书,并绘制《云南澂江县土地利用概况图》《云南省县土壤图》。
图1~2:《澂江之土壤》封面及导言
4.中山大学研究院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昌行辕合组大凉山夷民考察团
1940年3月,中山大学以值抗日建国时期,需发展边疆,尤其川滇边界在大后方根据之区,应加紧垦辟、扩充地方实力,故据研究院人类学教授杨成志呈函,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昌行辕合组大凉山夷民考察团。考察经费由西昌行辕负担,考察人员由研究院委派,一切收罗民俗品物归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考察结束后,“考察报告书”将以西昌行辕与中大研究院名誉发表。
图:《国立中山大学日报》有关大凉山夷民考察团报导(《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0年3月8日)
5.发现澄江动物化石群
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迁到澄江东龙潭村后,杨遵仪等师生多次前往一公里之外的帽天山考察,发现多种小型动物化石,为后来发现澄江动物群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原始资料。何春荪发表的《云南澄江东山磷矿地质》调查报告提及与杨遵义、米士等教授在帽天山发现低等动物化石,并经杨遵义教授鉴定为寒武式。澄江化石遗址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记录了早期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作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直接的证据,被誉为“20世纪生命演化重大事件中最惊人的发现之一”,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1: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赵丽华主编《莲放金辉》,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
图2:《云南澄江县东山磷矿地质》调查报告中提及的帽天山低等动物化石情况(《地质汇报》1940年第35号)